源远流长的浠水民歌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0/5709508.html

《乡音浠水》是一台浠水传统文化艺术的连续剧,它是浠水老乡、特别在外地工作的浠水老乡寄托乡思、聊解乡愁、共享乡音的精神平台。有兴趣的浠水老乡可点开上面的四个蓝色小字“乡音浠水”,然后点击“进入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须得先从浠水民歌中的哦呵腔说起。

我省文史学者刘雪荣(现任黄冈市委书记)在他的《千年黄州》一文中指出:“黄冈人在生产生活中,如插秧、薅秧、采茶时,形成了插秧歌、薅草歌和采茶调等一些最原始的音乐素材,其基本元素有三个。第一个是哦呵腔,也称鸡鸣歌。哦呵腔主要分布在浠水县一带,后来逐渐传播到鄂东地区。”

自古至今,浠水县农村流行着一种劳动号子,这种号子在收割季节,特别是暴雨来临之前,农民为了加快抢收进度,就模仿公鸡打呜的声音,尖着嗓子打出一串串“哦呵、呵、呵……”的高音。这种声音农民叫“打哦呵”,打哦呵是用假声发音,农民叫“边嗓”或者叫“寡妇腔”,哦呵声高亢尖亮,可以调动人的劳动热情,在浠水,“打哦呵”贯穿在很多劳动活动中,如天干 车水比赛时,用“打哦呵”来统一节奏和鼓劲,还有榨房打油时,先来一声哦呵,然后喊一声“油来”结束在木桩的撞击声中。

平时农民聚在一起高兴起来也喜欢打哦呵,浠水人叫做“打窝儿疯”。后来农民把打哦呵的假声发声方法同山歌的真声结合起来,形成了真假声混声演唱的民歌――“呵哦山歌”,这个哦呵山歌至少有一千年历史。宋代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就听过这种山歌。他在他的笔记志林(卷二)中说“余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常聚而讴歌,其词固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吕律,然婉转其声,往返高下,似鸡鸣尔。土人谓之为山歌。”这个鸡鸣似的山歌   指的就是“哦呵山歌”。

说起这个被苏东坡称为鸡鸣歌的历史,还可以上朔到楚汉相争之时。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已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据东汉的应昭记载,《四面楚歌》唱的就是“鸡鸣歌”。“四面楚歌”之“楚歌”唱的什么歌?东汉应劭注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汉已略得其地,故楚歌者多鸡鸣时歌也。” 应劭他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即“楚歌有很多象公鸡鸣叫的歌。”这就是说,“楚歌”以“鸡鸣歌”为主,或为楚歌的典型代表音乐形态。那么鸡鸣歌是否是汉代产生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汉书》的班固之《咏史》诗中,该文在记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父罪而请求卖身为婢的故事中写道:“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其中汉代的“思古”二字,就足可见“鸡鸣歌”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我们浠水农村至今还有一句俗语叫做“打一个哦呵,要翻三个山头”,足见声音传播之远。这种由多人吼唱的鸡鸣歌就具有摧毁敌人意志的威力。在鸡鸣歌最流行的浠水北部山区,还保留着“鸡鸡河、鸡鸣尖、鸡鸣村、”的地名。

从哦呵山歌的旋律线上可以看到它的显著特点是不乏十度大跳。这就决定了哦呵山歌必须突破方言语调的限制,还要突破真声的限制,于是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假声唱法以及真、假声相结合的混声发声方法。这为后来哦呵山歌发展为中国地方小戏的基础腔体――哦呵腔准备了最原生态的演唱方法。 

哦呵演变到哦呵山歌并没有就此止步,受叙事性“鼓书”“渔鼓”和“小曲”的影响,人们又在哦呵山歌中加进叙事因素,这样就演变成有三小人物表演,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哦呵腔,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哦呵腔的出现,为后来清末民初花部小戏在全国兴起奠定了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的基础。

《湖北戏曲概览》中写道:“东路花鼓戏形成于浠水、罗田、英山、麻城等地,后复流传至黄冈、红安、黄石、大治、鄂城等地。浠水始终称哦呵腔…哦呵腔在省内向西流传又演变出一些剧种。大鄂西北的郧阳一带化成八岔,并远播陕西商洛地区;在襄阳一带化成桃腔,太平天国失败后,随应山、随州等地移民传到皖南,当地称之为淘腔”。

其实,受到浠水哦呵腔影响的远远不止以上所说的几个地区。我省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刘正维教授认为:“打锣腔腔系流向鄂、豫南、皖中南、湖南东半部、江西北半部、浙西与闽西北八省。中心则在鄂东北。……打锣腔系分五条主要支系:罗罗腔支系与圻水腔支系,流行最广,影响最深,它们构成打锣腔腔系的主干。”

八十六岁高龄的吴世华先生给中小学音乐老师讲“哦呵腔”

 浠水哦火腔传到外地被统称为“圻水腔”,因为浠水县原来叫圻水县。同时随着哦呵腔的流行,也将浠水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和灯歌传播四方。所以叫“圻水腔”更能全面概括哦呵腔的传播内容。“圻水腔”传到外省被称为“湖广调”。至今外省的一些剧种的老艺人还坚称他们的剧种声腔是“湖广调”,并以此为正宗。 

这种由农民的劳动号子脱胎而来的哦呵腔为什么能传之久远,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国多地区地方戏曲的形成和成熟呢?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哦呵腔最早形成了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发声方法。 

荆州离浠水远隔千里,但荆州花鼓戏的主腔至今还称为“圻水腔”,圻水腔中的真假混声发声方法激活了当地的民间音乐的方言语调而形成当地的小戏剧种。这就是浠水的“圻水腔”流经中国八省,促成八省众多地方戏曲剧种成型的根本所在。也就是哦呵腔易地后经过“错用乡语”的过程而不断的形成各地的新剧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受时代限制,最初的大多地方戏曲舞台是没有女性演员,女性角色由男演员反串,男唱女腔完全用真声是不行的,哦呵腔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发声方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浠水哦呵腔为什么能传之久远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本县哦呵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几个业余剧团演出,它清一色男演员,女性角色也由男演员反串,锣鼓伴奏,一唱众和。唱腔节奏分为一行、二行、三行,行当在原来三小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演员的服装非常简陋。它的唱腔除了哦呵腔为主腔外,还有浠水民歌中的小调和灯歌。所演剧目最初则是鼓书艺人根据本地发生的真人真事编成鼓书段子,然后剧团有人将这些段子改编成剧本。最有名的是我县洗马镇太平寨村蔡鸣凤身上发生的一场命案所编的戏文《菜刀记》(后称《蔡鸣凤辞店》),这部戏后来随着“圻水腔”(湖广调)的四处流传,几乎成为大半个中国地方剧种中的必演剧目,成为花部戏各地方剧种中最有名的剧本之一,甚至从前的黄梅戏剧团生活陷入绝境时,只要演出“蔡鸣凤辞店”,收入马上就会上来。严凤英当年就是主要靠演这个戏出名的。此外还有鼓书艺人根据我县和邻县发生奇闻逸事编写成鼓书词,然后由戏曲艺人改编成的“杨二女起解”“告经承”“吴天寿观书”“送香茶”“白扇记”等等剧目,这都是哦呵腔演唱的几个主要剧目,它们也随着“圻水腔”(湖广调)的流传而带到各地,成为各地的保留剧目。

 本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出现了三个著名的哦呵腔艺人,关于他们的艺术魅力,民间有顺口溜言道:“看了刘花亭,回家摸不到门”,“看了龙家一,回家摸不到壁”,“看了李葆青,回家点不到灯”。可见这种原始的声腔多么受农民的欢迎。 

哦呵腔在湖北本省主要走了五条线路,一条在鄂西陨阳化为八岔,一条在襄阳化为桃腔,一条是在麻城形成东路子花鼓戏(东路楚剧),一条到黄陂县与黄陂乡音结合成西路子花鼓戏(西路楚剧),西路楚剧进入都市汉口后又与其它的戏曲音乐元素结合后形成了汉剧(后面详述),还有一条到江汉平原与当地方言结合后形成荆州花鼓戏的主腔“圻水腔”。

这里着重谈谈楚剧(西路子花鼓戏)

楚剧声腔的主要特色是“哀诉”,有贬损这种艺术的人说楚剧是“哭剧”,说是哭剧,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古人有一说,叫做”楚人善哭“。

为什么楚人善哭呢,这又得从楚人的口头禅“不服周“说起当年周灭商之前,楚人帮助过商王,于是结了周、楚的千年之怨。周朝建立后,特别的歧视楚国,称楚为“蛮夷”,楚人被称为化外之人被打入另册。楚人感到十分的屈辱,时间一长,这种屈辱和悲怨的情绪逐渐深入到楚人的骨子里,一方面体现在不服周朝管理所谓的“不服周”上,一方面形成了悲愤难平的群体性格倾向,这种群体性格倾向渗透到民间后,在艺术上形成了发达的哀诉文化,在哀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楚剧就是以忧伤的迓腔和近似哭泣的大悲、小悲为主腔。 

浠水民歌中的哦呵腔男腔是“宫调式”,它与黄陂语音结合后,在农村演变成为楚剧中的男迓腔。但是由于后来楚剧有了女演员,女演员唱哦呵腔就不能完全像男演员那样唱了,本来哦呵腔的女声唱腔既用“宫调式”,也用“徵调式”,于是就借用浠水徵调式民歌中的小调、渔鼓、鼓书调中的音乐元素,融合而成“徵调式”女迓腔,至今浠水小调中的“小媳妇回娘家”和浠水“渔鼓调”还有“鼓书调”的声音里还可以捉摸到楚剧女迓腔的音调。于是这些音乐中的“哀诉”情绪也带到楚剧中来。而楚剧中的大、小悲腔就是对民间哭腔的旋律化。这种以表现悲伤诉说为主的剧种音乐不太为当代年青观众所接受,但在湖北农村仍然有很大的观众市场,说明“哀诉”这种情绪基因已经深入到楚人的骨子里,还在年纪稍长的农民身上保留着。

我们浠水自从五十年代哦呵腔剧团式微后,代之而取的是有丝弦乐器伴奏的楚剧,至今还活跃在县内外的除县专业(西路)楚剧团外还有近十余个农村半专业楚剧团。前几年省文化厅将“楚剧之乡“的称号授与浠水,应该说是名至实归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县领导也曾在专业剧团里进行过恢复哦呵腔剧种的努力,还演过几个大戏和小戏,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坚持。但是不能让哦呵腔失传断代的呼声在民间、在社会上一直保持着。

(待续)

哦呵声声翻山头

年:风雪采访路上

围着火盆唱山歌

老屋门前的民歌守望者合影

叶小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ishizx.com/dzsmj/9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