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在《生物多样性大会》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召开之际,同衡园林特推出“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路上最动人的风景”栏目,梳理总结同衡园林近二十年来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思考、探索和实践。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同衡园林创立之初即以“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作为设计理念,以天人合一的东方自然观作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作为核心设计主题,以近自然的手法营建多样的生物栖息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跨越五环路的宽达60-90米的生态廊道,成为“绿色奥运”的示范标杆性项目。生物多样性成为同衡园林人的行动自觉,贯穿项目的全过程,并形成成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路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贡献同衡力量。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同衡园林将一如既往,珍惜每一个项目机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奋斗。
一、项目背景与建设意义
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位于北京城市东部,占地80.5平方公里,是连接主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生态网络。规划范围内以斑块式林地、农田为主,是城市周边具有大尺度蓝绿生态空间的典型区域。
项目立足探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营建的规划方式,保护并优化河流及周边区域“农、林、草、水”等本底生态环境空间,通过统筹三乡用地,优化生态走廊系统结构,最大化发挥城市大尺度生态绿色空间的综合效益。
二、规划思路
应对80.5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走廊,规划提出:
以“效益”回应“大生态”:强调生态效益最大化,跳出“造林”模式,走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以“统筹”回应“大尺度”:以“全域视角”协调各类生态环境空间,保护为先、化零为整、提质升级,形成城市人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整体。
三、规划策略与技术特色
3.1
保护既有栖息地
将“目标物种”生境需求纳入生态空间规划的控制要素
开展规划范围内“全域”生物本底调研,核查温榆河生态走廊内的生物栖息地分布与体系,并对栖息地质量进行有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建议保留的水溪、荒滩、泥滩、滩涂等现状栖息地类型与分布范围,延续生态走廊既有多年积累的生物多样性。
现有部分物种照片
结合温榆河生态走廊及其周边物种分布情况,选择北京平原地区的6种鸟类、25种蝴蝶、28种蜻蜓作为区域主要的指示物种。
鱼类和湿地鸟类栖息地环境示意图
3.2
科学评价
以生态适宜性和生境空间的尺度要求构建生态骨架
通过区域整体生态敏感性分析,结合现状物种栖息地分布和目标物种的生境要求、城市通风廊道、蓄滞洪等需求,构建“廊道斑块交织”的生态环境本底。守住生态骨架、织补生态格局,统筹各类水域和绿色空间,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
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廊道斑块交织”的生态环境本底
3.3
多景共生
构建复合型绿色生态空间
优化现状林
结合生态分区对现状林进行改造提升,实现16.8%的现状林地改造。
营建自然林
根据“生态骨架”织补新增,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大尺度近自然林地,实现公顷城市森林效益。
预留林窗草地
结合现状疏林、灌草地、弃置白地、拆迁还绿地等,选用乡土禾本科草种搭配自播型草花地被;通过增加生态林窗为近自然演替提供机遇条件,又提供了隐蔽安全的栖息地空间。
构建“林-灌-草-湿”的湿地种植模式
营造“水陆结合、旱湿两生”的复合型湿地环境空间,丰富栖息地类型。
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绿色空间系统图
3.4
蓝绿交织
构建两类八型生物栖息地
结合既有保护栖息地和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通过复合型蓝绿生态基底,构建八大类型的生物栖息地,实现全域生态提升。
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栖息地类型分布图
按照规模级别对动物栖息地提出具体营建策略,指导全域生境理念科学落地。
平方公里级别
开阔水面:连续净水面至少1平方公里;水岸带至少米,坡度最大为1:10的滩涂,禾本科矮草;周边环绕湿草甸,面积约0.5-1平方公里。
农田:粮食为主、兼顾景观效果,纯有机、不求产量;最好连片1平方公里以上,紧邻开阔水面及其周边滩涂和湿草甸。
洪泛滩涂:包括草滩和泥滩,在蓄洪区范围内结合水位涨落形成至少1平方公里的滩涂区域。
华北平原地区次生林:1-2平方公里。
10公顷级别
连续净水面,水岸为至少30米宽,坡度最大为1:10的滩涂,选用禾本科高草。
5公顷级别
滩涂5公顷以上,湿生灌丛和湿地植物混生,作为鹭鸟巢区。
1公顷级别
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种植区(蝴蝶)、沉水、浮叶和沉水植物结构完整的湿地区(蜻蜓)、Ⅲ类水以上的洁净水质区域(青蛙)、拥有沉水植物群落的水体(锦鲤)。
0平方米级别
大于0平方米为矮草岛,小于0平方米为树岛;靠近净水面一侧为矮草岛,靠近水岸为树岛。
蝴蝶、蜻蜓和青蛙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
3.5
圈层结构
落实生态管控分区
对区域蓝绿生态空间实施分区管控。以保育、涵养生态空间为先,结合生态格局和规划人居组团,以“圈层辐射结构”划分核心保育区(严格限制性管理)、生态涵养区(低密度伴人活动区)、城市公园与人居建设区(高密度伴人活动区)。明确各区的控制级别、管理边界、绿地建设及管控标准,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产品服务。
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生态管控分区图
四、规划创新
宏观统筹,构建生态认同:从城市视角看待大尺度绿色空间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统筹三乡用地,以高质量生态空间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与业主达成规划目标共识。
多专业合作,践行生态理念:景观团队与生态团队、水环境团队通力协作,强调“水林田湖草湿”复合型蓝绿生态空间构建,“生境”纳入生态效益的评价体系,将生物多样性落到实处。
五、规划影响
规划将实现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70%的绿地覆盖率,林地覆盖达公顷;规划“六片三类多型”湿地群,河流水域从现状1.05%提升至8.2%,景观水质提质优化为IV类及以上标准,地表水优于四类水质达标率不小于90%;提供目标物种需要的水域和陆地八类栖息地空间。
规划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科学性、生物多样性,优化“绿、水、境”生态环境基底的完整性,形成“蓝绿交融、人地和谐”的生态示范。
以北京市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项目为例,突破“城市建设”人本主观视角的传统规划模式,采用生态的逻辑方法,以保护自然本底生态环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营建角度出发,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大尺度生态空间规划提供新范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