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除了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蛇山之上有抱冰堂、武汉大学有张之洞铜像,以及中山公园的张公亭,汉口的张公堤,武昌的张之洞路……都在讲述着百年前的这位总督与这座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给这座城市带来近代文明的印记。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
▲清末时任汉阳铁厂总工程师的卢森堡人欧仁·吕贝尔视察汉阳铁厂时的照片。
(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图片)
督鄂18年,张之洞推动了湖北和武汉的第一次中部崛起,这是毋庸置疑的。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阻力,一往无前,他的意志是坚定的。出身于旧式的科举制度,却看到人类文明的前沿,他的眼光是长远的。”冯天瑜认为,张之洞主政湖北所展现的这两点,对今天湖北提出的中部崛起仍有启发。
博物馆的书籍陈列室内,一小本不起眼的英文书被珍藏在墙角的陈列柜里,封面上印着“CHINA’S ONLY HOPE”的英文字母——“中国唯一的希望”。
这是张之洞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著作《劝学篇》的英文版。年10月4日,离开湖北两年后,7岁的清廷军机大臣张之洞辞世。
两年后的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首义的第一枪,历史的巨轮开启了一段新的航程。“中体西用”,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希望”。
年,孙中山到武汉访问首义之地时,发出感慨:“以南皮(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武汉公社:“武汉城市之父”—张之洞,武汉伢你了解多少?●他生前入阁拜相,极尽荣宠
死后却遭遇从树碑塑像到身背“汉奸”、“卖国贼”骂名,甚至开棺暴尸的大起大落,如今又被人们献上“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先驱”、“武汉城市之父”等光环。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连毛泽东也说“不能忘记张之洞?
01—仕途亨通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因为是总督(帅),时人皆呼之"张香帅",香帅生于年,祖籍河北沧州南皮;他是晚清著名的汉族重臣,为晚清作出重要贡献,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祖父都做过县令。他的父亲叫张锳,官至贵州知府。张之洞是一个少年天才,他在年即咸丰二年的时候通过了顺天府乡试,当时年仅16岁,而且是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第一名,当时称之为“解元”。顺天是当时国家首都所在地,人才济济,能在顺天府考第一名,而且刚刚16岁,那是相当能引发“万人空巷”的大事。少时的张之洞也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当时“小神童”的代表人物。
清朝的贡院
中了解元的张之洞,并没有贸然的前去参加殿试。
他选择了蛰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学识,为后来一飞冲天做准备。苍天从来都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张之洞多学的十二年并没有白费。
公元年,也就是咸丰二年,这一年张之洞已经二十七岁。距离他上一次参加科举已经过去十多年,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他终于继续接受国家的考验。
年张之洞再次参加全国会试。这次终于考上了。
而且这一考上还不得了,他的初试成绩是二甲第一名,相当于全国第四。按照当时的惯例,主考官将会试的前十名进呈皇帝,由皇帝最终确定名次。一般皇帝都不作改动,但在当时刚刚垂帘听政、年仅6岁的慈禧在殿试时破格提拔张之洞为一甲第三名,直接提名为探花。
大家可能不清楚,一甲第三和二甲第一虽然只有一名之差,但实际区别却非常大。
一方面,一甲三名备受全国